LOADING

专家观点 | 最具有空间感受的视觉训练——聚散球

2020-11-24 10:41
由 镜匠人眼镜 发表

镜匠人眼镜验光师团队与你一起关注眼睛健康,聚散球从最开始出现,它就不是仅仅为集合训练,它是为“自由空间”而生。
逐渐了解视觉训练后,发现越来越喜爱聚散球,它简单,但有用。某天患者告诉我:“那种感觉真的神奇!”什么感觉?——非常清楚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眼球的感觉。尤其在经历过“一走神眼球就外斜了”的迷茫状态之后。不过先声明一下,此文章提到的常规训练步骤适合非斜视性视功能异常,斜视患者的训练思路不一样。

 

先白话一下聚散球。从中文字面意思就知道,它是用来训练眼球“聚”和“散”的。英文名字叫“Brock string”,非常难记,也不知道用来干啥的。其实这名字是为了纪念“Frederick W. Brock",一位对视觉训练贡献非常大的视光师。他不仅发明了Brock string,还创造了很多视觉训练的方法,尤其是强调自由空间(free space)里的聚散训练。Susan R. Barry是一个斜视患者,真实地体验到了他的训练方法带来的奇迹,并著书《Fixed the Eye》,在文章《The Work & Wisdom of Dr. Frederick W. Brock》亦畅叙了Dr. Brock的贡献。

 

聚散球简单到可以自己制作:一根绳子上串上3-5个颜色不同的小球。特点是:绳子最好是白色的,还要比较长;不同颜色的小球是为了便于讲解,下指示。

 

聚散球的操作也很简单:将远的一端固定在某个方便的地方,近的这端用手指抓着靠着鼻子。球的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而定,初期训练会建议在离患者30-60-90cm距离。

 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聚散球的神奇之处,不在于这个操作过程,在于训练师赋予这个训练中的指导内容。

 

曾经想过为什么要用聚散球,而不用笔尖移近训练?笔尖移近也可以让两个眼球汇聚(练习斗鸡眼),不过是用双眼一起看的还是用单眼看的?不得而知!

聚散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——可以非常明确地告知是否在用双眼看,而且告知双眼看的位置在哪儿。

 

聚散球的常规训练步骤0——感知生理性复视

 

训练的初始步:先让患者注视最近的红球,这时能够看到1个红球,远处的黄球和绿球都是两个;再让患者看远处的绿球,绿球只有1个,但近处的黄球和红球出现两个。(如下图所示)

 

如果让患者看中间的黄球,患者会看见什么呢?

 

是的,黄球只有1个,远处近处的绿球和红球都会有两个。

 

总结一下规律:当你的眼球注视在哪个球上,那个球就是1个。换一个说法,由于我们的左右眼位于绳子的两侧,看绳子及球的角度不一样。右眼看到一条位于左边的绳子,左眼看到位于右边的绳子,交叉点就是双眼视线的交叉点,也就是双眼同时注视的位置。

 

 

那会不会出现交叉点不在任何一个球上?会!!如果外斜的患者,他注视红球时,交叉点会在红球的远方,他会看到两个红球;内斜的患者注视红球时,交叉点会在红球的近处,他也会看到两个红球。换句话说,内外斜的患者出现复视,是由于双眼的注视点未能准确地控制在他想注视的目标上。

 

为什么会出现生理性复视呢?是由于在我们的眼前存在panum平面,也就是双眼球同时注视的平面,其前后少许的物体会被双眼融合成一个立体的图像,但其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将呈现出复视(两个像)。这个panum平面随着我们眼球的注视点位置前后移动而远近移动。即:当注视红球时,panum平面离我们近些;当注视绿球的时候,panum平面离我们远些。

 

总而言之一句话:交叉点就是双眼球的注视点!!!

 

聚散球的常规训练步骤1——移近法

 

当患者能够准确感受到生理性复视,也明白知道了双眼球的注视点就是绳子的交叉点,我们开始训练连续性地眼球”聚集“和”散开“。

 

方法如下:注视着30cm的红球,看到了”X“形状且红球在交叉点后,用自己的手逐渐地移近红球,叮嘱患者看见交叉点逐渐移近,同时感受双眼内直肌收缩带来的酸胀感(肌肉的本体感觉),这种本体感觉在移到集合近点(眼球能会聚的最近点)时感觉会明显。当移近超过集合近点(每个人距离不一样)时,会看到两个红球,这时逐渐回退红球,到达30cm的原点,重点在于眼球感受酸胀本体感逐渐减轻。之后的移近可以不达到集合近点,比集合近点略远。

 

 

训练要点:

  1.  用自己的手握住红球,会降低难度。因为手的本体感觉会告诉大脑红球的空间位置。有个斜视术后的9岁孩子第一次练习聚散球会聚时,眼球就在原位颤抖,不知道会聚,当自己用手把持红球时,会聚训练立马流畅了。

  2. 移近/移远速度要慢,在觉得困难时可以停顿5秒左右。重点在于感受本体感觉(虽然这个有些玄乎,尤其对功能较好的患者)。不急,还有其它集合训练能够帮助体会的。

     

随着注视物体的移近移远(距离改变),眼球应该有不同程度的会聚或散开,且不同距离需要不同程度的聚散量。换一句话说,看近处就是”练斗鸡眼“!!”练斗鸡眼“是我们每一个人眼球具备的能力,而且不同程度的”斗鸡眼“。

 

聚散球的常规训练步骤2——跳跃法

 

因为移近法可以用手的本体感觉帮助,比较容易达到。当眼球能够稳定准确地掌握聚散量时可以进入到第二步。

 

跳跃法:让患者注视不同颜色的球,从近到远,红-黄-绿球;也可以从远到近,绿-黄-红球;当然也可以更远地跳跃,红-绿-红球。还可以变动球和球之间的距离来加大难度,例如最大的跳跃:红球放在比集合近点稍远,绿球放在绳子的最末端。注视每个球,可以维持5-10s。要求交叉点必须在注视球上,并稳定且持久。

 

 

当注视目标远近跳跃性改变,眼球可以快速准确地调整聚散的程度,精准达到不同程度的聚散。

 

跳跃法训练稍微难点,但更加贴近生活需要。课堂中的抄板书,开车途中的看仪表盘......

 

跳跃法训练,可以让患者明白的点:生活中的复视无所不在,只要不在你注视平面的东西都是重影的,由于注意力集中,大脑忽略了周边视野的复视像想让复视(两个像)变成一个的诀窍就是:用两只眼睛同时精准地注视到这个物体上。

 

 

聚散球的常规训练步骤3——小虫爬法

 

聚散球训练的第三步——自主性集合(小虫爬法)。训练不需要外力的帮助下会聚或散开双眼。健康的眼球功能可以随心所欲地调节自己的眼球位置。

 

为什么叫“小虫爬”,我们指导患者说:我们先注视最近的红球,能够看到交叉的“X”,交叉点在红球上。然后,想象有一只小虫慢慢地从红球往我们的方向爬过来,盯着这个小虫子,小虫子爬到哪儿,交叉点也就会移动到那儿。

 

这个训练稍难,但前面的两个步骤已经非常准确了,也就可以做到的。如果真的困难,可以用一个引导棒(可以是笔尖等)模拟一下虫子爬的动作。虫子爬到中间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停顿,问问患者的感觉。

 

 

这个训练就是自己练习“斗鸡眼”,每一个停顿点就是不同程度的集合量。有人问:为什么要如此为难自己啊?

 

如果有轻度外斜的患者,他会看见绳子的交叉点在红球的远处,这时候自己用“小虫爬”多集合一点点,把注视点移近点到我们想注视的红球上,复视消失了,眼睛也不外斜啦。

 

但我们发现用电子产品过度引起的“急进性”内斜,交叉点(实际注视点)会在红球的近处。要求患者把绳子交叉点移远点落到红球处,确实很难!!散开的训练比加强集合难3-4倍。会需要三棱镜和其它训练方法的辅助。

 

聚散球的常规训练步骤4——减小或增加难度

 

训练聚散球最大的难度是单眼抑制,也就是说,患者没法看见“X”,他只能看见一条绳子上有3个球,没有生理性复视。

 

消除单眼抑制的方法有:1. 戴红绿眼镜,会有利于两只眼睛同时感受不同颜色的绳子;2. 用手拨动绳子,运动的绳子会有利于“看见”;3. 将身体重心偏移到被抑制的一侧,或者是搓搓被抑制的一侧手指头。必须明确没有明显抑制才开始第一步训练。

 

还有个困难是:不能开始第一步移近法,不能集合。解决办法:1. 用自己的手指握球移近,让本体感觉告诉大脑球的空间位置及移动方向;2. 眼前加负球镜,会利于会聚,眼前加正球镜,有利于散开。所以可以用反转拍来

 

 

如何增加难度呢?如果患者感觉到“so easy”,则需要增加难度。可以从两个方面增加难度

  1. 通过改变调节量增加集合的难度,在进行会聚集合时眼前加正镜(BOP);在进行散开时眼前加负镜(BIM)。

  2. 通过联合其它感官的配合或分散注意力增加难度。例如站在平衡木上/头顶沙包时进行聚散球训练。或者在训练过程中回答一些简单问题甚至数学加减乘除心算。

     

为什么要增加难度呢?因为生活中注视自由空间的任何目标都不是单纯的任务,会同时伴有运动、伴有听或者说、或伴有大脑若有所思。只有当自己的能力远远超过实际生活的需要,应用起来才能游刃有余。

 

聚散球的其它训练——追随、扫视和空间定位

 

聚散球从最开始出现,它就不是仅仅为集合训练,它是为“自由空间”而生。就像人类认知自我的同时会探索周围空间,眼睛能够看清视力表后会尝试看清楚周围空间的事物。眼球运动包括追随、扫视、集合、散开等等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协同作业。

 

一、 空间定位训练。保持正常眼位需要准确空间定位;空间认知是最重要的视觉认知,还决定了学习能力。我们控制眼球内外的多条肌肉协同注视远近、高低、左右的物体,同时也认知了空间。

 

 

3条聚散球水平排开,远近不同摆放的小球,提供了空间中的注视目标,选择一个球盯着,这个球将位于“X”的交叉点上,用手触碰着球让本体感觉告知小球的空间位置,反复地操作,最后能够让视觉单独来判断空间位置。远处手够不着的球可以借助指导棒等等去碰触。

 

 

二、 聚散球的追随训练:常规训练的移近法就是远近/近远的追随训练。左右或环形的追随训练,远端由患者自己用手牵着,可以让患者注视着其中的一个球,然后左右或环形移动聚散球远端,眼睛跟随着注视球;也可以固定聚散球远端,转动头部,眼球转动保持注视相对静止的球。

 

三、聚散球的扫视训练:常规训练中的跳跃法就是远近的扫视训练。空间定位训练中也必然结合了扫视训练。

 

最后,聊聊注意事项:

  1.  对于集合不足,尤其是有间歇性外斜的患者,不要过分要求移近到集合近点。往往这相对严苛的要求会导致外斜显露。对于这类患者的训练目的在于用双眼注视学会空间定位,也就是说保持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双眼正位。集合不足患者还有矢量图等等其它的训练方法强化集合能力。

  2. 训练师的任务在于找到患者能够做到但又有点点困难的训练程度,能最有效地推动患者往前进步。

  3. 患者的训练目的是学习如何有效使用双眼,自己的感受才是最大的收获。

     

聚散球,真的是最具有空间感的视觉训练!!!

 

好文推荐:

 

没有爬的孩子容易斜视?可能还不止这些......

 

小学生近视防控-视频版

 

白话白话:远视、近视和散光

 

假如我家孩子近视了——易医生妈妈怎么办?

 

说说控制近视的方法之一:“神奇”的角膜塑形镜

 

儿童视觉发育和专注力

 

学习成绩不好,“错”在这儿!!——视认知发育

 

儿童运动促进视觉发育,视觉训练提高运动成绩

 

运动是最好的视觉训练,虽不能完全代替视觉训练

 

更多好看的

请戳一戳

 

更多好看的

请戳一戳


说点什么吧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1995-2025 镜匠人眼镜 版权所有 本站基于 米拓企业建站系统 搭建 -织梦建站